高水平可持续发展的欧盟战略——解析欧盟教育与培训的发展规划

发布者:闫涛   发布时间:2016-12-01   浏览次数:477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比较教育研究所   李建忠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欧盟着手树立各级各类教育与培训以学习结果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评价理念,推动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从注重学校类型、声望转向更加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结果,从注重教育年限转向更加注重学习者在完成学业时能够知道什么、理解什么和能够做什么。

在推进教育发展的进程中,欧盟以理念创新为先导,推动实现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让高等教育惠及更多人群,实现更高水平的教育普及;发展包容公平的、有质量保证的教育,补齐特定人群的教育短板;以资格框架建设为平台,探索建立非学历教育学习结果评价认定制度,推进资格单元化学分化建设,让终身学习变成现实;支持区域内跨国学习流动,与周边国家、重要大国开展教育合作交流,推进教育国际化战略。

创新教育理念与体制

欧盟认为,要实现高水平可持续的、以知识为基础的增长与就业,必须通过发展更好的教育与培训体系,必须依靠高素质人才的支撑。普遍提高公民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水平对保证个人成功、促进社会聚合、提升竞争力、提高经济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欧盟教育当前却面临不少挑战。

按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评价结果,欧盟没有达到数学、阅读和科学教育标准的15岁学生分别占22%、18%和17%,其中男生比女生高出60%。有1/4的成人落入“低技能陷阱”。处于无业和失学状态的440万社会青年大大增加了欧洲的社会成本和风险,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徘徊不前。

因此,欧盟发布的《教育与培训2020规划》把推动终身学习变成现实、促进教育提质增效、促进教育公平、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欧盟将提高学前儿童入园率、降低关键科目低成就学生比例、减少没有高中学历的社会无业青年数量、提高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比例、增加成人参加终身学习比例和提高学生国际流动比例等7个量化目标作为测量教育质量的核心指标。指标覆盖教育普及、公平、质量、贡献度、终身学习等关键维度,紧紧扣住教育发展核心环节,突出问题和结果导向,注重指标内涵和质量。

实现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必须以理念创新为先导。为此,欧盟着手树立各级各类教育与培训以学习结果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评价理念,推动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从注重学校类型、声望转向更加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结果,从注重教育年限转向更加注重学习者在完成学业时能够知道什么、理解什么和能够做什么。

欧盟将资格框架建设作为推动终身学习发展的突破口,推动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建立以正规教育标准为基础的非学历教育学习结果识别、记录、评价、认定制度,使学习者在各种学习情境下取得的学习结果都能得到认可、认定,学习者既可以取得一个完整资格,也可以取得基于单元的部分资格。欧盟要求,各成员国在2018年之前根据国情做出非学历教育学习结果认定的制度安排。

实现高水平的教育公平

让所有学生享有包容、结果公平的教育是推进教育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推动教育向更高发展阶段的结果公平迈进。

高质量学前教育能为儿童以后生活的成功打下坚实基础,特别是对移民、家庭困难等弱势群体儿童以后的教育、福祉、就业能力和社会融合将起到关键作用。为此,欧盟将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作为政策优先方向之一,提出到2020年实现4岁至义务教育入学年龄儿童入园率达到95%的目标。

在中小学教育中,欧盟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母语能力、外语能力、数字化能力、读写能力、数学和科学素养、学会学习能力、社会和公民责任感、创新创业能力和文化意识等核心素养。

同时,欧盟在积极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发展以产业教育体系为支撑的中等职业教育,将取得高中阶段教育毕业证书作为升学和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基本资格。为了让高等教育惠及更多人群,欧盟提出到2020年实现30岁至34岁青年人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40%的目标,提高新增劳动力的教育水平。

教师是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最重要因素,欧盟将加强教师初始教育和继续专业发展,开发教师能力标准、教师教育工作者专业资格标准。依据“欧洲资格框架”,欧盟制定了从初中毕业到博士学位教育的8级结构资格等级标准,将资格等级标准作为学历教育评价和非学历教育学习结果认定的共同参照点,增强社会公众和用人单位对不同学习背景下取得的资格证书的信心。

由利益相关方参与的“欧盟学徒制联盟”旨在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增强技能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同时,基于核心评价指标体系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了环环相扣的规划、实施、评价和改进的“质量环”。学校内部评价与第三方评价相结合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同时欧盟还建立了对第三方评价机构资质的认证机制,从三个维度严把教育的质量关。

拓展学习的“宽度”与“长度”

欧盟是一个拥有4000多所高校、1900多万在校生、150多万教职员工的庞大高等教育体系。因此,推动实现各成员国教育国际化是欧盟的优先方向,目标是将欧盟打造成世界教育卓越中心,成为更加有吸引力的留学和研究目的地。

欧盟持续资助区域内跨国学习流动,实现20%的高校毕业生和6%的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学期间参加过跨国学习流动,“伊拉斯谟+”计划拨出147亿欧元,资助400万欧洲人实现跨国流动。与此同时,欧盟也在发展与周边国家教育合作交流,重视与中国、美国、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开展大国教育外交,建立高级别政策对话机制,加强政策交流,确定重点合作领域;开设联合硕士和博士学位课程,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支持其他国家实施高校学科专业标准建设联合研究项目,培养学生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推进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促进学分、资格互认和学生流动。

欧盟不仅重视教育系统内部面临的问题,而且在积极解决学校教育系统外的低学历、低技能的社会无业青年和成人问题,增强社会包容、和谐。欧盟以国际评价结果为依据,确定基本教育标准,解决未达到基本教育标准的教育贫困现象;采取有效的预防、干预和补偿等措施减少社会无业青少年数量;同时通过提高劳动者受教育培训水平,加强继续教育,打破知识技能水平越低、就业收入水平就越低的怪圈,最终解决“低技能陷阱”的问题。

以“欧洲资格框架”为基准,欧洲有包括欧盟成员国在内的35个国家开发了涵盖各级各类教育与培训、以8级结构为主的综合国家资格框架,有26个国家实现了与欧洲资格框架的对接,为学习者搭建继续学习的资格进阶阶梯;以正规教育标准为参照,建立非学历教育学习结果评价认定制度;实施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学分制,推进资格单元化和学分化建设,允许学习者分阶段取得完整资格或部分资格,建立更具弹性的学习路径;促进成人学习,逐步提高成人参加终身学习的比率;提高职业生涯终身指导服务质量,使学习更具吸引力。与此同时,欧盟还积极拓展新的学习形式,运用新的教学技术,规范发展网上学习课程,建立共享的开放性教育资源。

【短评】

中欧教育交流合作迈上新台阶

中国—欧盟国家教育部长会议11日在北京举行,这是中欧教育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中欧双方领导人致信祝贺。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贺信中表示,在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框架下,首次召开教育部长会议必将促进中国与欧盟各国的教育交流合作。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向会议发来联名贺信。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她倡议双方要加强政策沟通、推动标准联通、推进语言互通和促进民心相通。

作为世界两大教育体系,中欧教育交流合作根基深厚,前景广阔。双方以会议为契机,加强不同层级教育政策对话,促进提高教育水平,发展公平包容、有质量保证的教育,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中欧教育现代化,服务中欧社会经济发展。继续加强人员交流,特别是鼓励更多的欧盟国家学生、教师和研究人员来华留学交流,实现中欧人员交流双向平衡。实现更高水平合作,打造更多高品位的中欧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联合开发课程,联合授予学分、证书文凭、学位,推动中欧教育智库合作,构建开放包容、互学互鉴、面向未来的中欧教育共同体。

 天津工业大学 战略发展研究中心